第79章(1 / 2)

唐玄宗 赵扬 3795 字 18天前

“崔大人,这帮人言语轻慢,似乎来头不小。”

崔隐甫心想,洛阳和太原向为贵宦望族聚集之地,他们敢如此托大,定有所恃,遂起身道:“也罢,我这就出去见他们。”

衙役领着崔隐甫出了大门,就见那二十余名老翁席地而坐,衙役向他们喊道:“此为御史中丞崔大人,你们可起来说话。”

座中一位老者说道:“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呢?他为何不出来见我们?”

崔隐甫笑道:“御史大夫出京巡查,本衙事务暂由本官主持,你们有什么冤屈自可诉说,本官替你们做主。”

老翁们相对看了一眼,忽然齐声大哭,兼有老泪纵横。

崔隐甫观此情状,知道这帮老翁定有来头,遂转对衙役说道:“速去多叫些人过来,先将这些老者搀入厅中奉茶。他们如此坐在地上,实在有碍观瞻。”

这帮老翁看到崔隐甫言语得宜,处置得体,遂在衙役的搀扶下入了厅堂之中。

崔隐甫看到老翁们相对平静一些,遂笑言道:“御史台行监察之职,若朝中各衙及各州县有失,由此伤及百姓,本官定将此冤屈或上达圣上,或知闻有司,予以申冤。”

那些老翁闻言,皆从怀中取出大小不一的册书。一名操着太原口音的老者说道:“如此甚好。我们这帮人的祖上皆有功于本朝,历朝皇帝皆颁有册书为证。如我家祖上早年随高祖皇帝首义于太原,太宗皇帝至太原时还要邀请我家先人入宴,并非庶民百姓。”

崔隐甫令衙役将这帮人的册书收过来一观,顿时肃然起敬道:“原来诸位皆为功臣名宦之后,本官实为后生小子,请向诸位前辈致敬。譬如刚才这位前辈所言,本官曾在《太宗实录》中看到这段经历,当初太宗皇帝征辽东返京路过太原,曾赐宴太原名宦之家。”

一名操着官话的老者说道:“对呀,我家祖上曾随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数征辽东,为克定高丽立下了汗马功劳。崔大人,我们得祖上余荫守一些薄田度日,该是不该?”

崔隐甫明白他们马上要说到正题上了,遂恭敬答道:“大唐立国以来,无数文臣武将为国劬劳,甚至丢了性命,应该补偿,国家之所以有荫官制度,正缘于此。你们有如此先人,更应得到国人的尊敬。”

一老者闻言气哼哼地说道:“尊敬?你们不把我们赶尽杀绝,已属幸事了。我们哪里还敢奢谈‘尊敬’二字?”

此话题一开,其他老者顿时开始七嘴八舌地控诉,人人义愤填膺。

“我们老了,没有用了。可朝廷也不该忘了我们呀,朝廷欲行教化之策,这‘尊老爱幼’实为古训啊。”

“瞧那些前来办事的衙役们,一个个如狼似虎,呼叱我们如训小孩儿一般。我那日稍缓了一些,竟然挨了一棒!瞧,这里还乌青乌青的。”

“对呀,那些田亩本来无人种植,我们将之收拢过来,再寻人帮助垦殖,如此多收获一些粮食,有什么错?莫非我们犯了弥天大罪吗?”

“崔大人,你要替我们申冤啊。这些衙役横暴乡里,实在有辱斯文!”

崔隐甫仔细聆听,很快明白这帮人不满括户之举,说道:“朝廷正行括户之举,这些衙役本该宣讲圣上诏令,然后依序而行。他们如此粗暴,应当促其改正。本官定知会有司,嘱他们修正衙役之行,此前若有失礼行为,让他们登门赔礼。”

一老者冷冷说道:“崔大人,这些衙役前来捣乱,口口声声说是奉宋丞相之令而行。我们皆老迈无知,当今的丞相果然姓宋吗?老夫想来,为丞相者断不会令下人如此胡作非为,也许是这些衙役胡乱抬出丞相之名,以吓阻庶民,那也有可能。”

另一老者接口道:“你在太原,我在洛阳,缘何那些衙役皆说依宋丞相之命而行呢?崔大人,想是朝中果然有一位宋丞相吧?且宋丞相果然以此言语号令全国?”

崔隐甫觉得这帮老者明知故问,宋璟已为相一年多,且为有名之人,这些老者的晚辈多为官宦之身,他们肯定知道宋璟姓甚名谁!崔隐甫也不愿与这帮老者较真,温言道:“当今中书令正是宋璟宋大人。圣上颁发括户诏令之后,中书省据此也下发了括户牒文。此牒文正是由宋大人所发,现堂中存有原文,其中并无让衙役们横暴执法的字样。”

一老者“嘿嘿”两声,说道:“崔大人,我们昔日也曾为官,知道公文须冠冕堂皇,如何能将此等字样写于其中?那些见不得人的言语,当然要口口相传了。”

崔隐甫知道这帮老者非为善茬儿,常言道言多必失,还是少说为佳,遂笑道:“诸位的冤屈本官知道了。我这就去将诸位言语写成书奏,然后上奏圣上如何?”

一老者道:“如此最好,我们就坐在这里等。崔大人,你上奏圣上时须写明,我们绝不反对朝廷括户之举,无非对宋丞相指使衙役残暴地对待庶民不满,你要切记此点。”

崔隐甫道:“本官明白。你们可在这里坐等,待本官写成书奏,由诸位过目后再上达皇上。嗯,诸位风尘仆仆而来,本官知会鸿胪寺,请诸位到四方馆歇息。”

这帮人看到事情办成,又知四方馆是何名堂,当即缓下脸色,笑容晏晏。

第十五回 李隆基力护宋璟 李林甫屡拜张说

宋璟阅罢御史台报来的奏书,因其事关己身,不敢怠慢,遂入宫面见李隆基。

李隆基匆匆阅了一遍,既而抬头对宋璟笑道:“宋卿,这帮人虽詈骂你和衙役,毕竟不敢直斥括户为错。如此看来,这帮混人尚且知道括户为朝廷大政,他们不敢明里反对。”

“陛下所言甚是。然衙役行政之时,保不准有些害群之马为祸乡里,此事应知会各州县,让他们收敛衙役行为。”

“哈哈,宋卿啊,你仕宦多年,诗书满腹,莫非还瞧不出个中的蹊跷吗?”李隆基稍微停顿一下又问道,“嗯,朕问你,这些老者从何而来?”

“奏书中写得很详细,他们从洛阳和太原而来。”

“洛阳与太原到京城,其方向不同,路途也不一样,他们缘何聚在一起,且同时到御史台击鼓鸣冤呢?”

“陛下的意思,是说这些人背后有主使之人,由此能够聚在一起?”

“对呀。朕再问你,为何长安没有人参与其中呢?”

“微臣愚钝,委实不知。”

李隆基摇摇头,笑道:“宋卿为人正直,与行鬼蜮之人的思虑实为迥异,所以你想不出。可是呀,此主使之人欲盖弥彰,恰恰说明其就在京城。”

宋璟还是不明白。

“哼,上次王守一带头在京退地交人,朕当殿赏了王守一。这帮人看到软抗不行,只好乖乖退地交人。然他们心中恼怒异常,又不敢把火撒在朕身上,由此将矛头对准了你。这帮老者口口声声说各地衙役横暴不法由你所教,分明是往你头上泼脏水嘛。”

“臣还是不明白,主使之人缘何在京城?”

李隆基转对高力士说道:“你派人速传崔隐甫面朕。”然后又转对宋璟说道,“京城之人与洛阳和太原两地渊源颇多,主使之人让他们同时到御史台击鼓,本人又不露面,妄想达到其目的,如此就露出了马脚。”

宋璟不愿在此细节上费脑筋,叹道:“看来欲行一事颇难,多么明白的理儿,他们为了一己私欲,竟然处心积虑横加阻挠。陛下说得对,微臣向为直肠性儿,确实难识这班人的鬼蜮伎俩。”

李隆基微微一笑道:“天生万物,唯人的思虑最难把握。朕为皇帝,你为丞相,天下之人见了我们皆恭谨为上。然朕有时心想,他们的心里也同样恭谨万分吗?其中大部分人可能这样,总有一些人心里定会想些别的事儿。哈,此为无奈何之事,若人人都如宋卿这般直性心肠,也就不用大费心思了。”

宋璟心里有些不服气,心想那些鬼蜮伎俩自己并非想不到,无非心中厌恶不愿为之罢了。他看着李隆基那年轻的面庞,心中忽生绮想:人之禀性发乎天成,此子起初不过为一个郡王之身,之所以最终成为皇帝,大约其既有宏图大略,也有敏锐的机心。自己一根直肠子,竟然官至宰相,实为异数。

崔隐甫此时闻召入殿,李隆基待其礼毕,沉声问道:“听说你的心肠挺好,将那一帮老者招待得挺好的,他们这会儿许是正在大力夸赞你哩。”

崔隐甫一听此话,心想要糟,只好硬着头皮答道:“禀陛下,这些人远途跋涉而来,又多为功臣之后,微臣不敢不恭敬……”

李隆基打断他的话头,斥道:“尊老爱幼,此为圣贤所教,当为至理。然这帮老头子不辞劳苦,巴巴地跑到京城来闹事,你愈敬他,他们的劲儿愈大。崔隐甫,朕听说你还将他们奉入四方馆居住,那里例为四夷来使的居住地,他们为何能到那里骚扰?你好大的胆子!”

崔隐甫原想自己替朝廷排忧解难,说不定皇帝还会赞赏几句,孰料自己完全会错了皇帝之意,干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他看到皇帝发怒,急忙跪倒在地,叩首道:“微臣糊涂,实在不会办事,请陛下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