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1 / 2)

郑屠 奉旨把妹 4606 字 1个月前

不只军法,任何事情都要公平处理,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并且赏罚的标准也要完全一样,绝不能因为他是汉人就能被高看一眼,是契丹人或党项人就要吃哑巴亏,不公平的对待就会激化矛盾,就像是汉人、铁骊人、回鹘人等在辽夏两国内的遭遇一样,公平的对待才能安抚人心。

并且公平的对待还有一个隐形的好处,因为这一次招降这几十万异族降军,也可以看成是统帅平定天下大计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实现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先奏,若最终真的能实现汉胡皆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模糊民族界限,为民族大融合提供条件!

庞万春也认为……

吴用补充说……

王进也说……

最终郑飞总结道……

就这样,经过众人的集体智慧,最终的实施方案出炉了。

首先,郑飞下令从辽夏降军之中不管种族,尽选精壮精锐,补充前线各军的损员,恢复各军的战斗力。

天道军各军的大佬们早就都在等待这一刻了,这些人高马大、强壮凶悍、尤其是骑术精良的胡人都是天生的战士,若能多捞一些到自己的手下,再加以严格训练,必能成为战场上一大助力。

武松、李逵、石勇等大佬就像是疯了一样带人狂奔到俘虏营挑选起了中意的人选,而等他们到了才知道,要不有的人就是聪明呢,人家刘法早就跟统帅打过招呼了,他连挑都没挑,察哥最精锐的八千铁骑被他一口吞下,连根皮毛都没给别人留下。

那可是最精锐的八千铁骑啊!众人都是眼红不已!不过也没人多说什么,博州一战,刘法的损失最严重,但他立的功也最大,若不是他关键时刻顶住了察哥最疯狂的反扑,连亲生儿子的命都差点搭进去,整个博州战场根本支撑不住统帅领兵来救,众人对他是心服口服。而且他作为察哥的老对手和死敌,可以说是对察哥的部下了如指掌,察哥的八千精锐给他,想必也能物尽其用。

不过,就算少了八千铁骑也没关系,剩下的可还有几十万人可以挑呢,众人随即又马不停蹄的开始选起了人,过程之中也不乏争抢。

“哇!这个不错,又高又壮,我喜欢,我要他……,”

“慢着兄弟,这个我已经看上了。”

“你早看上了?我还早看上了呢,先来后到,不给也不让。”

“呦,不给面子是不是?兄弟啊,你说我这眼最近怎么那么好使呢?前天晚上我可是看到……,看到什么来着……,看到军医院那个叫黄秀儿的女军医深更半夜钻进了某个人的帐篷里,这可奇了怪了,黄军医这么晚还给人看病?可我可记得某个人没受伤啊,兄弟啊,你说我要回去把这事告诉我老婆,就我老婆那个大嘴巴,用不了半天就得传到某人老婆的耳朵里,唉,你说这可怎么办?”

“……”

“哎?兄弟你怎么了?怎么脸色这么难看?”

“姓刘的你个王八蛋,这个人给你了,快滚!”

“哈哈哈,多谢多谢!”

……

很快,除曾明义、耶律不古野、李延成等经过郑飞点明不准动的人的部下外,几十万辽夏大军中最精锐的六万人就被天道军诸军瓜分完毕了,诸人各自领人心满意足的回到了军营。

接着,郑飞就下了第二个命令,将辽夏两军之中的汉人、吐谷浑人、铁骊人、渤海人、回鹘人、吐蕃人等等人种的兵全部单独分出来,成立三个军,共九万余人,再由这三个军按照天道军现有战斗序列成立第七集团军,集团军内各级正副军官既有花荣的老部下,如张四海等人,也有降军的长官,如汉人曾明义、铁骊人黄奴儿等人。并由花荣担任第七集团军的司令。

花荣可以说是一步登天,继鲁智深、邓元觉、晁盖、王进等人之后正式成为了天道军的一方大员,众人莫不眼羡,但也没有人说什么,花荣虽然入伙晚,但本事太大了,无论文武皆出类拔萃,而且他在蕃人中的名声也最大,他来当这个集团军司令确实是实至名归。

第三道命令随即也宣布了,由挑选出来的精壮十三万契丹军与党项军成立十三个蕃军,以骑兵为主,总称蕃营十三卫,各蕃卫之间相互独立,也与天道军各军一样互为平等,由郑飞亲自担任蕃营总司令。

第四道命令,辽夏两军中剩余的四万多不再适合打仗的老弱病残正式退伍,由郑飞派人带往各地,分给土地或给予工作,妥善安置。

第五道命令,郑飞对所有已经辽夏降军,无论是还在自己军中效力的,还是退伍的,都做出了两个承诺。

一,他日若攻汝之故国,定以仁义宽厚为先,绝不烧杀抢掠,祸害族人。

二,日后待自己重现汉唐疆域,必带着他们回家,让他们重归故土!

737,李纲来了

郑飞在风风火火的招降辽夏两军的同时,他的目光也始终观察着一方的变化,那就是东京汴梁,他很好奇,东京汴梁的那一场大变的最终结果究竟是怎么样的,是郑家战胜了赵桓,还是赵桓灭掉了郑家,亦或是双方两败俱伤?而无论是哪一个结果,郑飞相信都是对自己有利的。

细细算一算时间,距离派人把郑修年的亲笔信带去交给郑居中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按理说事情早就应该已经有了结果,但奇怪的是,东京城内却还是一片平静,就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若不是东京城内的密探仍旧与总部保持着联系,郑飞甚至怀疑是不是东京的密探们暴露了身份已经被宋国给一窝端了。

而且不但东京城一点消息也没有,对面的宋军也表现的很奇怪,他们原本陈兵在博州以东,虎视眈眈随时准备进攻,但在郑飞招降了夏军不久,他们就撤兵了,并且全线回缩到大名府一线,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架势。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能用宋军怕了来解释,但奇怪的是姚古居然一个屁也没放,断绝了跟天道军的一切联系。

郑飞感觉到,越是这样,大宋朝廷越有可能发生了惊天劈地的大事,而自己之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消息,肯定是因为宋廷史无前例的对这件大事采取了成功的保密措施,以致东京城的密探一直无法探得确切的消息。郑飞也不禁有些后悔,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应该把张叔夜撤回来,应该让他继续潜伏在大宋朝廷内就好了。

终于,又等了几日,消息终于终于传来,但却是令郑飞无比的震惊,赵桓,登基了!

六天前,赵佶正式下退位诏书,宣布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自己当了太上皇。

同日,赵桓登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宰相郑居中为国贼,罗列了郑居中与郑家的十大罪状,其中最大的三条就是“逼宫”、“胁君”与“胁储”,不但将此前发动政变,囚禁太上皇的责任全都给了郑居中与郑家,还说他其实也被郑居中挟持了,这一段时间皇帝下达的所有的一切命令其实都是郑居中所为,郑居中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乱贼!

而他赵桓则忍辱负重,表面假装屈服于郑居中,实际暗中联络忠于大宋的忠臣,终于寻找到良机战胜了逆贼郑居中,然后他与大臣们一起去宫中请太上皇重新执掌朝政,救国救民,但太上皇在被囚禁的这些日子里常思己过,痛定思痛,决定下罪己诏,并将皇位禅让给德才兼备,为国除贼的太子赵桓。

郑居中本人已在太子平叛中畏罪自杀,不过他的家人与同党基本都被一网打进了,赵桓宣布,将郑家全族与几十名主要同党皆斩首,郑皇后虽不是郑家乱国的同党,但也有诸多过失,本应与郑家一同受死,但太上皇念在其多年的侍奉之情,只是废除了她的皇后之位,打入冷宫。唯一落网的就只有郑修年,也被定了死罪,日后一经捉拿,即刻处死!

总之,大宋国一场空前的危机,最终以赵桓的彻底胜利并如愿以偿的登上皇位而告终。

郑飞这下终于明白了,怪不得东京城内一点动静也没有,原来赵桓早就已经动手了,一个又一个疑问瞬间升起在郑飞的心头,按照自己原本的设想,早一些得到消息的郑家的胜算才应该更大一些,但怎么最后反倒是赵桓胜利了?赵桓究竟是如何战胜了郑居中与郑家的?他又是如何把如此大的一件事掩盖起来,这么久的时间竟然一点消息也没有泄露出来?

抛开这些疑问不提,有一件事是可以得到肯定的,那就是赵桓之所以会这么做,一定是为了瞒住自己,好暗中平定朝廷内的纷乱,尤其是前线大军的危机。

从现在的形势看,很明显他做到了,大宋朝廷对他登基的反应看起来非常的平淡,表明他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而姚古与宋军也没有丝毫的动乱,姚古至今扔是宋军的主帅,并且还意图明显的全线紧缩退守在大名府一线,表明姚古擅自所为,尤其是导致辽夏两军被自己招降的严重后果也没有引起赵桓的反感,仍然得到了赵桓的信任。

也就是说,赵桓看穿了自己的计策,没有上自己的当!

郑飞真是大惑不解了,这赵桓究竟是怎么了?怎么突然间变得这么聪明了?一场空前的危机,居然就这样不但被他暗中步步为营,一点一点的化解了,还成功的彻底掌控了大宋。

第二天,新的消息随即传来,郑飞的所有疑惑也都得到了解释。

赵桓“平叛”登基,有被治罪的乱贼,自然也得有应该得到赏赐的功臣,而这个消息,就是赵桓宣布大加封赏的功臣名单。

在一串串长长的“功臣”名单中,有几个人的名字格外引得郑飞注意。

首先是姚古,赵桓封姚古为北京留守,宣抚使,正式成为了前线宋军的主帅,这还没完,姚家也得到了封赏,姚古的两个儿子,姚平仲与姚友仲都封了大将,领兵来北京助姚古一臂之力。

父子三人同在前线领兵,完全体现了赵桓选择了继续信任姚古,而且还是更胜于前,因为在此之前,姚平仲与姚友仲都在京师任职,虽然职务不低,但大家都明白,他们其实是人质,就是提防着姚古会背叛大宋的人质,可如今他们却被赵桓派到了姚古的身边,岂不就是表明赵桓更信任姚古,一点也不提防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