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2 / 2)

葬明 寒风拂剑 6241 字 27天前

所以原本肖天健往往接受了官军的投降之后,都是立即将其解散,尽可能的安置到地方去恢复农业生产,可是当这种情况屡屡发生的时候,肖天健不得不改变了最初的策略,开始将这些降兵们进行整编,派出麾下精干军官们,接管这些降兵,转而将他们放在了运河沿线,负责清剿地方流寇和水盗,保护运河航运的安全。

如此一来军队的数量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一再膨胀,也消耗了大批的刑天军北运的物资。

第十九章 艰难的抉择

但是不管怎么说,当采用了这种整编降军就地保护运河沿线的办法之后,好歹这种办法还是有效的,这些降兵一旦被重新整编之后,有了新的军官予以统御他们,便很快焕发出了远超过他们以前的战斗力,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如果非要解释这种现象的话,那也只能说是这些降兵们之前只是为了吃饭才给朝廷当兵,但是投降了大中朝之后,他们却认同了大中的统治,转而愿意向肖天健效命,再加上配属到他们之中统御他们的军官,也都是肖天健的旧部,这些军官们熟悉统兵的方式,也很会宣扬肖天健的理念,一旦当兵的认同了他们的目标之后,便会焕发出很强的战斗力。

这些降兵的被重新利用,很快便遏制住了运河上水盗以及两岸流寇的势头,迫使一些流寇和水盗只能放弃了在运河沿线行掠,要么远遁他乡,要么便投降了大中军,使得在肖天健攻下临清的时候,运河上水盗成患的态势便基本上得以了遏制,使得运输船队在运河上行船的时候安全系数也提高了许多。

临清拿下之后,肖天健便率部立即逼向了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山东北部的重镇德州。

德州也是一个军事重镇,乃是山东北方门户,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按理说大明朝廷也应该对这里非常重视才对,山东布政使司自然也不会轻视这里的防御,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山东布政使司失去了他们的管理能力,而大明朝廷现在是连京师都自顾不暇了,德州这个军事重镇,反倒成了没人管的地方。

德州其实这个时候还是尚有一些守军的,但是这帮人现如今成了没人管的官军,守将闻声便先带着家眷逃跑了,剩下的官兵自然也就没人想跟大中军在德州死磕了,于是肖天健本来还打算在德州放手大干一场,结果他尚未赶到德州,德州的一个参将便先带着兵马,出了德州城,迎着肖天健,赶来向肖天健投诚了。

结果肖天健轻取了德州城,甚至连德州城他都没有进,便留下了几十个军官,负责整编德州降兵,他自己便率领大军,绕城而过,沿着大运河猛扑向了河间府境内的沧州。

就在肖天健在后领兵逐步打通大运河的时候,关宁一带的战事却已经到了糜烂的地步,建奴大军围攻宁远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最终攻破了这座绝望的城池,几乎将城中军民屠杀一空,宁远城中的近五万军民不分老幼,在建奴军攻破城池之后,几乎全部被屠杀一空。

本来宁远城虽然弹尽粮绝,但是在洪承畴等人的坚持之下,即便是靠着吃死人肉,还是能坚持一些时日的,但是镇守宁远南门的松山副总兵夏承德却坚持不下去了,眼看着粮草断绝,援军也被建奴军击溃,所有希望都没有的时候,夏承德便不愿再为大明效死,在四月十五的时候,夏承德趁夜派出了亲信潜出城去,联络了建奴,表示他愿意投降,可以为建奴当内应。

于是奴酋皇太极在得知消息之后,便立即挥师攻城,夏承德果真如约在城南门放弃抵抗,开了城门放入了建奴大军,如此一来,宁远城才算是告破,城内军民几乎被建奴军屠杀一空。

这是一场绝望的奋争,洪承畴和麾下诸将,这一次在宁远城为大明做了最后的抗争,而且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洪承畴战后失踪,未能被建奴所俘,自然也就谈不上当汉奸了,城中关宁诸将,几乎全部战死,只有夏承德和少量他的亲信因为叛投建奴,献门有功,才免于一死,被奴酋继续授予了二等甲喇章京之职,留在汉八旗的镶红旗石廷柱麾下听令。

这一次宁远之战,建奴的虽然攻坚能力提升了很多,但是在城中大明军民的顽强抵抗之下,虽然他们的炮火几尽将宁远城的城墙摧毁殆尽,但是却还是没有能顺利攻取宁远城,最终还是在夏承德这个叛徒的开门下,才拿下了宁远城,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大明的兵将又决死之心,哪怕是建奴炮火犀利,也无法摧毁他们的意志,这一点宁远的守军做的是相当可歌可泣的。

但是建奴方面这一战之中,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灵活性,他们包围宁远,以围城打援的方式,击败了张若麟统帅的杨国柱和唐通的援军,出了歼灭了镇守宁远的两三万明军之外,还歼灭了杨国柱和唐通麾下的三万多援军,几乎将关宁军全部实力,都消耗在了山海关之外。

取下了宁远城屠城之后的建奴军,随即便在皇太极的率领下挥师南下,兵抵山海关之下,这个时候坐镇山海关的明将正是吴三桂的老爹吴襄,而他麾下基本上都是当年他一手拉起来的兵将,不过比起当年他鼎盛时期手头上的兵将,这个时候却逊色了很多,吴三桂去年率兵入关,带走了大批他们吴家的旧部,结果在阳谷县一战之中,全军尽墨在了肖天健手中,连同吴三桂本人,也被大炮轰毙在了阳谷战场之上,成了大明王朝的牺牲品。

现在的吴襄,可谓是四面楚歌,京师援军他指望不上了,京师的情况他比谁都了解,大明京师之中仅剩下了三万不到的京营兵马,这些兵马镇守京师已经是严重不足了,根本谈不上对他的支援,而且听闻宁远被破的消息之后,他麾下的关宁军兵将们也都是人心惶惶,士气大衰,虽然他在领旨赶到山海关坐镇之后,也收拢了一批杨国柱和唐通手下的溃兵,稍稍增强了一些兵力,但是这些兵将大多都已经是惊弓之鸟,根本就无法和建奴大军相抗。

就在杨国柱和唐通兵败之后不久,吴襄又得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刑天军的左路军被京营大将周遇吉放过了居庸关,长驱直入绕过了京师,进抵到了他背后的蓟州镇境内,虽然没有攻打蓟州城,但是却等于是把一把刀又抵在了他的腰窝上面,使其现如今腹背受敌,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的吴襄走入到了一个历史上他儿子才面临的怪圈之中,关外是汹涌而至的建奴大军,想要破关而入,关内他的背后则是大明的死敌刑天军,对山海关同样是虎视眈眈。

在宁远城被破之后,建奴奴酋皇太极便令多尔衮为先锋,督帅近八万建奴大军先行兵抵山海关之外,派出了信使入关,以皇太极亲笔信交给了吴襄,劝吴襄开关献降,归顺他们大清国,皇太极甚至不惜与封吴襄为王,试图打动吴襄令吴襄投降于他。

而另一方面吴襄提前还收到了卢象升的一封亲笔信,心中卢象升言辞恳切的力劝吴襄要死守山海关,并在信中力陈山海关对于汉人的重要性,劝吴襄要以大局为重,放下与大中国的旧怨,最好率军归降大中军,和大中军合兵一处共御建奴于关外,拯救大汉民族于危难之中,这封信写的是言辞恳切,卢象升可谓是将能说的话都在信中写了出来,甚至于以他的人头来保证,只要吴襄投降,今后大中朝入主京师之后,可确保吴襄的家财和家人的安全,确保他吴襄今后的荣华富贵,只要他这个时候投降大中军抑或是领兵死守山海关,那么他便是大汉民族的民族英雄!

吴襄拿着这两封劝降信,实在是难受的要死,一方面是控制了整个辽东诸部,并且拥兵二十余万的建奴大军,兵锋直指他坐镇的山海关,另一方面则是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中国的大中朝,现如今大明反倒不是他考虑效忠的问题了,他只能在这两个势力之间,择其一投靠。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决断的事情,对比两方的实力,建奴和肖天健的实力似乎应该说是不相上下,对比人马,建奴和肖天健似乎兵力也差不多,当然这个时候显然是建奴方面兵力更强一些,对他的威胁也更大一些,不过隐藏的实力方面,肖天健控制的人力物力乃至是总兵力,都要比建奴要强一些。

从战力上来说,两方都是他惹不起的人物,建奴起兵之后,从野猪皮一代开始,到现在的皇太极一代,两代人纵横关外已经数十年,这数十年间,他们两代建奴率领所部和大明官军屡屡交战,大明官军可以说是在他们手中屡战屡败,逐步的被他们挤出了辽东,这些年来,建奴更是派兵不断的破关而入,到关内行掠,可是大明却始终都对他们没有一点办法,督臣换了一拨又一拨,杀了一个又一个,可是辽东的局势却日益糜烂,直至今日整个关外全部被建奴夺占了过去,所以建奴在大明他们这些关宁军将的眼中,无疑是一个可怕的存在,从心理上,吴襄就非常惧怕关外的建奴。

至于肖天健,吴襄虽然没有直接跟他交过手,但是却也了解肖天健的发迹史,肖天健最早于崇祯七年间在陕西凤翔府兴兵作乱,后来入山西以阳城县为基础逐步坐大,这么多年来逐步从一支小小的流民军,发展到了眼下控制了大明整个中原腹地,连连占领了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等省,控制了大明几千万臣民和巨大的地盘,接着现在又开始兵发攻打北直、山东,眼下山东基本上只剩下一沿海等地还没有被他夺占,运河沿线基本上快被他攻到通州了。

而他麾下一手打造出来的刑天军,现在应该是称其为大中军了,对于大明官军来说,无疑也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噩梦,无数大明的名将,纷纷在他麾下的兵马面前折翼,这些年下来,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大明的官军被他歼灭,多少名将死在了他刑天军的手中,就连他的爱子吴三桂,去年奉旨入关对他进剿,也死在了他刑天军的手中。

如果说建奴是大明没落的起因的话,那么肖天健便是亲手将大明埋葬的人,这两方他吴襄都惹不起,到底该选择谁投靠一时间吴襄也拿不定主意。

第二十章 大军压境

本来这个决断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拿定的,相较之下他吴襄也是汉人,同样也不希望看到建奴将燕云之地控制在他们手中,而且这么多年下来他吴襄也和建奴打了这么多年,他们吴家族人死在建奴手中的也着实不少,所以他也痛恨建奴,投降肖天健的大中军,对他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想想连卢象升、孙传庭、丁启睿这几个大明重臣现如今都投靠了他们,更何况他这个武进士出身的武夫,投靠肖天健本来并不是什么难做的决定。

可是阴差阳错之下,偏偏去年朝廷却将他的儿子吴三桂调入关内去和肖天健作对,结果却死在了肖天健手中,这件事让吴襄可以说是恨透了肖天健,他吴襄这么多年来,可以说将所有吴家对未来的期望全部都放在了吴三桂他这个儿子身上,对于吴三桂他可以说是倾注了所有的心血,现如今他这个宝贝儿子却死在了肖天健的手中,这可是杀子之恨呀!

他吴襄自问报仇是不可能了,可是要让他投降肖天健,这件事却成了他最大的心结,无论如何吴襄都无法迈过这道心坎,投降大中军。

于是在两方的催促之下,吴襄这几天时间是左右摇摆不定,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心中纠结的是一塌糊涂,几天下来,他茶饭不思,嘴唇上便起了一层的燎泡,人也瞬间显得苍老了许多。

一支支建奴的大军,抑或是骑着健马,抑或是徒步而行,更有大批建奴的包衣奴为他们赶着大车,满载着粮秣兵帐之物,缓缓的出现在了山海关之外,更有打着各色旗幡的汉八旗的汉军,用健壮的骡马,拖拽着一门门重逾两三千斤的重型红衣大炮,缓缓的朝着山海关一线进逼而来,如同人海一般的汇聚到了山海关外面,扎下了绵延出几十里的大营。

一队队鞑子兵的哨旗出现在了山海关一线的长城外围,嚣张到了极点的在关城外面来回驰骋,向着关墙上驻守的明军炫耀着他们的武力,更有一些建奴,嚣张的将一些俘获的大明女子,拖至关墙外面,按在地上肆意的凌辱,他们还将一些俘获的明军兵将和汉民,拉到关墙下用各种残忍的方式,一批批的屠杀,将这些人的尸首就丢弃在关下,来威慑守关的明军。

关城和关墙上的明军大部分都是面如死灰,一个个敢怒不敢言,只能忍着强烈的恐惧和愤怒,看着关墙外面发生的一幕幕惨剧。

这种事情是建奴大军惯用的伎俩,每每他们要攻城的时候,便会使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来向明军守军施压,从精神上摧垮明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逼迫明军放弃抵抗,投降他们,而且这些年这种手段可以说是屡试不爽,许多关外镇守城堡的明军,正是因为承受不住这种压力,怕建奴攻破他们的城堡之后,以同样的方式屠杀他们,所以最终精神崩溃,便投降了建奴,这一次建奴大军犯境,少不了还要使用这种方式向镇守长城沿线的明军兵将施压。

而且这种手段可以说有着很好的作用,成功的令守军兵将们产生出了恐惧之感,士气更是跌落的厉害。

吴襄听闻消息之后,也带着家丁登上了城楼,远远的朝着山海关之外望去,看罢之后心中可以说是哇凉哇凉的一片,建奴大军此次入寇,可谓是精锐尽出,单单这些多尔衮率领的前锋兵马,兵力便达到了七八万之众,几乎将山海关外面给堵了个水泄不通,兵力之盛可谓是前所未闻。

别说是那些镇守关城的明军兵将们害怕了,即便是吴襄这个主将,现如今也是看罢了建奴大军的军容之后,同样是心惊胆战手脚冰凉,可以说是未战先怯了几分,不过吴襄还是故作镇定,在关城上面下令,令诸军做好防御的准备,一旦建奴大军进攻,便死守各处城堡隘墙,不得放建奴军攻上关头。

山海关在这个时候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丝毫不为过之,此关最早乃是明洪武年间,大将徐达率领数万明军在此建关,后来又历经二百余年的不断扩建和修葺,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令人震撼的防御关城体系。

山海关不单单只是长城加上一座关城这么简单,而是整体布局是由七座城堡、十大关隘和长城上的三十座敌楼、六十二座城台、十八座烽火台、十六座墩台等组成的城防建筑群。结构严谨、功能齐全,构成了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二城为哨,一线逶迤,互为犄角之势的格局,所以说其为天下第一雄关,绝不是对它简单的吹捧,而是实至名归。

别看建奴这些年屡屡入寇关内,但是建奴大军每每入寇,都是通过长城沿线的其它关隘偷袭进入的关内,这么多年以来,建奴也不是没有打过山海关的注意,但是建奴方面却从攻破过山海关,所以这一次建奴要入关,调集如此多的人马前来山海关处,也是想要以真正的实力,来拿下这座为大明镇守边关的雄关,从此掌握住南下的最重要的通道,大开南下方便之门,为下一步大军南下做充分的准备,省的还要绕道其它险要之处,极不方便的去偷偷摸摸的入关。

多尔衮在率部抵达山海关外之后,在关外数里远处下令扎下了大营,命部下以杀俘的手段,先去震慑一下山海关的守军,而他则坐在帐中,对前去送信给吴襄的一个汉人问道:“山海关守将吴襄收到信之后,有何反应?为何到现在还没有做出投降我们大清的动作?反倒是看上去要死守此关?”